搜索

天字开头的7句诗句-尊龙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2-06-13 11:06 作者:光明网 点击: 【 字体:

天字开头的7句诗句?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让我们来看看琪琪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欢迎收藏转载。

天字开头的7句诗句1

天字开头的7句诗句
1、天地气和融霁色,池台日暖烧春光。——出自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2、天生不散自然心,成败从来古与今。——出自唐·吕岩《七言》
3、天生一物变三才,交感阴阳结圣胎。——出自唐·吕岩《七言》
4、天地并功开帝宅,山河相凑束龙门。——出自唐·薛逢《潼关河亭》
5、天涯时有北来尘,因话它人及故人。——出自唐·崔道融《悲李拾遗二首》
6、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出自唐·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
7、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出自唐·李白《长相思三首》
8、天生合去云霄上,一尺松栽已出尘。——出自唐·张祜《赠窦家小儿》
9、天风吹我上层冈,露洒长松六月凉。——出自唐·戴叔伦《夏日登鹤岩偶成》
10、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身自题。——出自唐·王仁裕《题麦积山天堂》

天字开头的7句诗句2

1、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

2、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3、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

4、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5、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6、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7、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

8、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9、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着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10、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11、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

12、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13、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杨修《玉楼春》

14、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15、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16、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1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8、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19、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20、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

21、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霄》

2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

23、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对酒》

24、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秋风引》

25、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饯别王十一南游》

26、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鸟鸣涧》

27、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28、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村居》

29、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早梅》

30、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31、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听蜀僧浚弹琴》

32、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梦游天姥吟留别》

33、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寄左省杜拾遗》

天字开头的7句诗句3

【青年学者论坛】

作者:刘宇耘(山西大学文学院博士)

刘禹锡《望洞庭》云:“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不仅被选入多种古典文学普及读物,而且多次入选小学语文教材。201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将此诗前移到三年级上册,表示其更当早点学习。瞿蜕园称“此诗颇为古今传颂”(《刘禹锡集笺证》),可知此言非虚。

那么,此诗“可传颂处”何在?当代诸家几乎把目光都集中在秋月下的湖光美景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集体编撰的《唐诗选注》,于此诗的“说明”一栏中说:“诗人把秋夜的湖光山色描写得优美动人,俨如山水画一般。”刘学锴先生品赏此诗云:“在明月的映照下,浩瀚的湖面与澄清的天宇连成一片,呈现出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浩茫、静谧而和谐的景象,也秀出诗人目接此景时内心的安恬愉悦。”(《唐诗选注评览鉴》)。周笃文先生说:“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在皓月银辉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萧涤非等编《唐诗鉴赏辞典》)。不难看出,认为《望洞庭》描写的是月下湖光景物,已成为学术界共识。而且他们认为其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夜景,如瞿蜕园先生说,此诗“必至其地者尤知其赋物之工也”(《刘禹锡集笺证》)。

其实,若“至其地”,临其景,反而会感到这种描写是完全不合逻辑的。第一,“望”是远视之义,汉代刘熙《释名·释姿容》云:“望,茫也,远视茫茫也。”月夜并非远望观景之佳时,因其看远所得只能是一片朦胧,什么也看不清,缘何诗题要名《望洞庭》?诗中也特意提到“遥望”,亦可证明诗人作诗之时的远视视角。并不是说夜不能望,而是说夜望之景与白天不同,故古诗词描写夜望时,其诗题则要加“夜”字以明之,如江总有《三善殿夜望山灯》,李端有《早春夜望》,陆游有《江楼夜望》等,皆是证明。第二,“潭面无风镜未磨”,显然写的是洞庭湖面的整体形象,但在月下所能看清的只能是局部,即如查慎行《中秋夜洞庭对月歌》所云“镜面横开十余丈”,缘何能看到广阔的湖面像镜子一样平静而透亮?第三,月下不观色,这是基本生活常识,缘何能看到山水的青翠之色?第四,湖水在日光的强照射下才有可能反射出大面积的白光,月下的湖水只能是“层波万顷如熔金”(刘禹锡《洞庭秋月行》)、“月光浸水水浸天”(查慎行《中秋夜洞庭对月歌》),缘何能看到如同“白银盘”一般的色泽?且“白银盘”更像是完整的湖面形状,再次与月下的局部视角产生矛盾。显然这都是违背常理的。诗中的“镜未磨”“白银盘”“青螺”历来被赞誉设譬精警,显然是建立在现实视觉基础之上的,而还原诗中场景,不但看不出其精警之处,反而疑点重重。问题何在?

笔者认为,此有两种可能:一是作者根本没有认真观察过洞庭湖的景观,像古籍中许多以“潇湘八景”之“洞庭秋月”为题的诗一样,像是在画卷上题诗,只是从概念出发,凭空虚构,因此这类诗中就出现了“玻瓈万顷清无滓,只有君山一点青”(元杨公远)、“望中青似粟,约莫是君山”(元程文海)、“光浮梦泽千潭碧,影谯君山一点青”(清聂铣敏《蓉峰诗话》卷四)、“几峰森列青崔嵬”(宋叶茵)、“一碧九万里”(宋刘克庄)、“扁舟泛碧波”(明黎扩)之类的诗句。二是版本有误,现通行的本子不是刘禹锡的原作。

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云:“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浮岷江,观洞庭。”可以肯定,诗人确实于秋天到过洞庭湖。在作者的集子中有两首与洞庭秋景相关的诗,一是《望洞庭》,另一是《洞庭秋月行》。据卞孝萱《刘禹锡年谱》,诗人“离夔州时,于巫山神女庙,遍览古今题诗”,“沿途游览名胜古迹…至宣州宴游”。从而可见途中行程松快、社交活动也丰富,而洞庭二首疏朗平和、意境悠远的景色描绘,正符合诗人游山玩水的心境。这两首诗应作于同一时期,若是一写白天景观,一写月夜风色,那么上述疑点则可解答。前者突出的是“望”,诗人身在远处遥望湖明山翠,全为日下之景。后者突出的是洞庭月色,诗人在月下游湖,故看到的是“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濛濛隔寒镜”。两者皆为实景描写,一脉相承。由此可以肯定,此诗违背逻辑的问题不在作者,而是版本上出了问题。

考《望洞庭》一诗的版本,大约有三个系统。一是别集、总集和各种选本系统,二是诗话系统,三是类书系统。在前两个系统中,诗的首句都作“洞庭秋月两相和”。类书系统如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十四、祝穆《事文类聚前集》卷十四、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卷五、清《御定渊鉴类函》卷二十四等,引此诗首句“秋月”皆作“秋色”。就一般规律而言,类书重在分类抄写,对原文不作修改。而集部之书,由其文学性质所规定的价值取向,编撰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文字进行改动,以符合其审美追求。因此关于此诗的第三句,在集部中就出现了好几个不同的版本。笔者认为,类书中的“湖光秋色”比“湖光秋月”应更接近于原作,它所依据的应该是未改动前的本子。若据此改“秋月”为“秋色”,则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了,翠色、白银盘、青螺皆为“秋色”的呈现,也皆是白天的景观。“洞庭秋色”本是历代文人所关注的美景,《楚辞·九歌·湘夫人》篇云:“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清张英《廷瓒承命致祭衡岳》“木落洞庭秋色好”等,皆可以证明。因此刘禹锡秋日经其地赋其景特意强调“秋色”之美,也在常理之中。

当然版本问题比较复杂,比如此诗之第三句,就出现了“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翠小”“遥望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正翠”等几种不同的传本,孰是孰非,这里暂不作讨论。我们关注的是这种违背常识的“改版”是如何出现的。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它普遍存在于古典诗歌中。从作者的角度考虑,写景诗一般是诗人亲临其景、触景生情的创作,因而多是实景实情的描写。一旦形成文字向外传播开来,读者便会脱离开事物本身,仅从诗的文本出发,通过想象还原诗境,有时还会凭着自己的体会,对文本作适度修改,使其在虚拟的世界里更具有美感和广泛性。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最早的版本第三句作“家童相见不相识”,而现在通行版本则作“儿童相见不相识”。“家童”指家里的仆人,显然对作者的身份是一种限定。而“儿童”是小孩,则是游子还乡都可能遇到的情景。李白《静夜思》第三句,唐宋时的版本都作“举头望山月”,而明以后则出现了“举头望明月”版本,现在通行的则是后者。“山月”对作者所处之境是一个限定,而“明月”则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的。这样的修改实际上是“意境再造”。就《望洞庭》诗而言,“秋色”本是实景的书写,改为“秋月”则变为虚拟之景,秋天的皓月与青螺般的小山、明镜般的湖面、银白色的湖光组合在一起,使诗境具有了童话般的幻想色彩。这一再造的诗境,在读者的冥想中更具有感染力,这也是后人选择此一版本的原因。但这已背离了事物本身,也已经不是刘禹锡的《望洞庭》了。大量“改版”后的经典诗歌,其实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它们不再是诗人个体的原创,而变成了公共艺术产品,当读者接受“改版”的同时,接受的可能只是语言层面的意义,却无法深入作者的心灵世界。

《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9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
网站地图